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亚太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博览会上,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低空经济正在进一步渗透至医疗领域,有望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目前,包括上海、浙江、重庆等多地都在积极打造“低空+救援”等医疗应用场景。一方面为急重症患者输送救命药,抢夺救治黄金时间窗;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在突发应急事件中迅速转移伤员做好准备。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对于急性心梗和脑卒中患者而言,及时使用溶栓药物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例如,急性心梗溶栓药物的黄金时间窗为2小时左右、脑卒中静脉溶栓药物的黄金时间窗为约4.5小时。
在四川等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形态的复杂性,紧急医疗救援和药品配送的需求尤为突出。近期,重庆开通了首条常态化无人机急救药品配送通道,使用无人机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一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配送了米卡芬净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无人机空中飞行较道路运送缩短了约一半时间。
“药品应急运输在高山地区和偏远地区将会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科技迪洛斯公司董事长汤浩在亚太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博览会上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四川政府的创投集团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应急低空物流运输中心,以雅安为中心,覆盖整个四川地区。”
不过,在无人机的飞行路程中,同时也面临着气象多变等风险因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对于沿途天气情况进行提前规划。
汤浩对记者表示:“我们在峨眉山已经完成了无人机点对点的飞行,现在也在尝试在无人机当中加入AI技术,对微气象进行识别和预测,以保证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汤浩援引数据称,根据官方规划,到2035年,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将有约2600万架无人机进行商业运营,如何应对空气中的气流问题也是一个挑战。“这些气流会对无人机有干扰,容易导致无人机坠毁,所以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的航路情报和气象情报,是需要AI进行实时预测的。”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蔡鸿亮也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AI智能体将重构低空供应链的决策效率,从路径规划到风险预测,实现全自动化。”
在上海等地,低空经济也有望在医疗急救领域发挥作用。本月,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在浙江、上海两地完成了模拟海上伤员急救转运、院前病员前接救治等实战应用演练。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表示:“紧急救援无人机的应用演练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机在救援现场与后方基地伤员转运衔接方面能力的一个极大提升,也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低空经济服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范鸿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低空专委会已经与大健康专委会和医疗卫生专委会联合,研究打造低空经济的城市急救网络。”
上海的数十家三甲医院中,有约一半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如果组成网络,就能覆盖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地区,推动医疗急救组网落地。
他同时强调:“低空经济需要AI创新引领、供应链协同支撑、资本赋能、政策点睛的四维模式,上海正通过产业生态构建抢占全球制高点。”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