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长三角四大协会等机构就经销商生存压力密集发声,直指主机厂压库、返利政策模糊等问题。
这并非行业首次出现类似呼吁。但密集警报声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竞争后,在激烈价格战背景下经销商与厂商关系积弊的集中爆发,重构共生关系迫在眉睫。
回溯15年前,中国汽车市场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流通领域也一度进入暴利时代——经销商手握主机厂授权便可轻松盈利,主流合资和豪华品牌的经销商更是赚得盆满钵满,部分热销车型加价提车、甚至4S店强制装潢等现象屡见不鲜。
彼时的主机厂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而获得豪华汽车品牌(高品牌溢价)授权更是无数经销商投资人的梦想。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出现下降,汽车终端售价随之下探,经销商的利润也普遍开始下滑。
2018年,经销商新车毛利率从2017年的5.5%下降至0.4%,亏损面从2017年的11.4%增至39.3%。2019年,经销商平均毛利率首次出现负值,新车业务陷入“销售即亏损”的情况,经销商利润主要来源于售后、金融等业务。
这一状况延续到了现在。近两年市场竞争加剧,车市进入深度调整时期,价格战成为主机厂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价格严重倒挂,经销商的经营危机愈演愈烈。
6月2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关于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的倡议》称,目前主销车型80%左右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也就是说,经销商每卖一辆售价10万元的车,亏损额达2万元。
为了完成制定的销售目标,主机厂通过返利政策等考核手段对经销商压库,而厂家给经销商的返利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主机厂返利机制不透明,考核指标复杂,只有少数经销商能够全额拿到返利。
某车企销售公司管理层人士告诉笔者,主机厂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通过抛出“政策上的诱饵”来吸引经销商批售更多的车辆,实际上超越了市场上的需求。即便与其他经销商相比在购车价格上有竞争优势,但供需失衡严重的情况下,也无法消化过高的库存,厂家给出返点补贴等政策仍不足以维持经销商的差价平衡。随着库存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减缓,资金成本逐步升高,最终陷入经营危机。
经销商门店之间的竞争也吞噬着各自的经营空间。以某头部车企为例,今年上半年其授权经销商之间出现了较为严峻的竞争关系。尽管主机厂已有大幅限时补贴,但距离相近的经销商门店为了卖车也开始各自出招,或送额外礼品或加大优惠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已有汽车品牌出现多名经销商拒绝提车的现象。过高销量目标导致经销商难以完成销售任务,而以价换量举措下经销商亏损加剧,服务质量必然下滑。看似短期保住了销量,实则透支着经销商的信任,最终反噬品牌信誉。
6月30日,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敦请主机厂改善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经营困境的函》中提到,要推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模式,共同应对行业周期波动。
市场供需逆转已彻底打破了主机厂和经销商关系的旧平衡,重构共生关系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主机厂而言,需摒弃“销量至上”的短期思维。
一是,制定理性的销量目标,同时根据经销商实际消化能力动态调整配给,建立库存预警机制。
二是,明确经销商授权的准入标准,按标准严格管控门店,奖罚分明。
三是,保持健康的渠道,例如根据市场容量优化网络,建立有效的退网机制,对经销商提供更宽松的售后政策,允许跨品牌维修等。
已有主机厂开始行动,就在6月底,某品牌车企试图解决经销商的车型众多和备货难题。一是精简SKU,砍掉冗余款型,其他车型通过增加配置,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工厂生产效率;二是推出库存熔断机制,一旦经销商库存超过行业合理水平,主机厂将停止向经销商发货。
对于经销商自身而言,当前的困局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其经营能力至关重要。部分经销商在市场红利期过度依赖主机厂授权,缺乏核心竞争力,当行业发生变化时,转型滞后的问题集中爆发。
笔者观察到,有经销商集团盲目扩张,将资金挪用于房地产等副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也有经销商集团在新能源业务布局上犹豫不决,错失转型窗口,同时忽视售后体系建设,导致客户流失;而反观转型成功的经销商,他们往往通过扩展二手车、新能源、建立钣喷中心等多元化业务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取决于主机厂单方面销量数字,而是构建健康渠道网络的韧性、品牌溢价和服务能力。主机厂与经销商的关系,不该是零和博弈的对手,而应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唯有主机厂回归商业本质,经销商锻造核心经营能力,双方在新的市场逻辑下找到平衡点,才能在行业变革中共同突围——这既是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