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请蹲下来跟公众说话! 写在浙江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启之际②

阅读量:0 2025-09-09 18:14: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撰稿人 侬民

8月27日,一场以“AI在浙江——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为主题的2025年浙江(杭州)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浙江开放大学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当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但是没有专家教授们的长篇报告,也没有高大上的专有名词,而是由中外青年组成探寻小分队,分赴全省11个设区市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的情景,还有现场访谈、科普演示、科普表演和科学辩论。

与会者纷纷反映,今年的科普活动形式新颖,少了几分“高高在上”,多了几分“平起平坐”;少了些单向灌输,多了些双向互动,让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

2025年浙江(杭州)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

曾几何时,科普活动总是带着一种“你讲我听”的疏离感:专家在台上侃侃而谈,观众在台下被动接受;展板上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生畏,宣传册里的深奥理论令人难以亲近。这种“俯视”的姿态,无形中在科学与公众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

然而时代已经改变。日前,在杭州一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体验日”正在举行:孩子们与机器人踢足球,老人们体验智能康养设备,创业者与算法工程师畅谈技术应用……没有高台讲坛,只有平等交流;没有艰深理论,只有亲身体验。这种“蹲下来”的科普方式,正悄然成为主流。

为什么要“蹲下来”?

在安吉余村,我们找到了答案。这里的“两山”理念展示馆没有设置“请勿触摸”的警示牌,而是鼓励参观者亲手操作生态监测设备,实时查看空气质量、水质变化等数据。到访的人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成为了生态数据的收集者和环境保护的监督者。

这种转变背后,是科普理念的深刻变革。随着开放科学、公民科学时代的到来,公众不再是科普的被动受众,而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参与科普服务的人数达超过23.6万人次,其中科技工作者占比超40%。他们走下讲台,走进社区,与公众面对面交流。

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医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光明讲堂”,用通俗语言解释眼科疾病,让患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位老伯在参加活动后感慨:“原来我的白内障是这么回事,医生讲得明白,我心里也踏实了。”

“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方法。

在宁波一个以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科研人员们设计了一套“神奇材料之旅”的体验路线。参观者可以“触摸”超导材料的奇妙特性,亲眼目睹纳米材料的神奇效果,甚至亲手操作实验设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可感可知。

融入科学知识的儿童玩具。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杭州市民王女士带着女儿参加活动后感叹:“孩子原本对理科不感兴趣,但亲眼看到材料科学的神奇后,现在整天嚷嚷着要当科学家。”

这样的案例在全省比比皆是。嘉兴南湖实验室开设的“科学咖啡馆”定期举办沙龙,科学家与市民一边喝咖啡一边聊科技;舟山海洋科普基地让参观者体验海洋科考工作,亲手操作科研仪器;义乌科技馆则邀请跨境电商从业者分享数字贸易中的科技应用……

嘉兴市南湖区“科学咖啡馆”活动。图源:南湖区科协

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打破传统的“讲授-接受”模式,构建起“体验-参与-共创”的新模式。

“蹲下来”需要创新载体,更需要转变思维。

根据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今年浙江省科协还串点成线,在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上推出百余条“citywalk”科普研学推荐路线,遍布全省90个县(市、区)。

浙江省科协发布百余条“citywalk”科普研学推荐路线,扫码查看线路。

在杭州,有一条特别的“数字科技漫步路线”,参与者可以沿途体验刷脸支付、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等数字技术,在漫步中感受科技对城市的改变。

市民纷纷与人形机器人握手互动。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在温州,一条“民营科技企业探秘路线”带领参观者走进正泰、德力西等企业的创新实验室,了解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创新赢得市场。一位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表示:“这种边走边学的方式,比在教室里上课生动多了,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实际应用。”

这些创新形式的背后,是科普思维的深刻转变:从“我们要给公众什么”变为“公众需要什么”;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共创”;从“一次性活动”变为“持续性参与”。

浙江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更强调‘众创、众筹、共享’的科普思维,通过项目征集、创意竞赛等方式,让公众参与科普内容创作,形成多主体共治共创共享的科普新格局。”

“蹲下来”做科普,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保障。

近年来,浙江省颁布实施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比如优化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提名机制,将科普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体系,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定,建设科普资源共享平台。这些措施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热情。

科普从业者上台展示研发的儿童读物。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之江实验室定期举办“开放日”,科研人员与参观者面对面交流。一位研究员表示:“刚开始觉得做科普是额外负担,但现在发现,与公众交流不仅能增进社会对科研工作的理解,有时还能从交流中获得研究灵感。”

企业也成为科普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等科技企业纷纷建立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向公众开放研发设施。据统计,全省已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其中企业建设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两年省科协认定的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160余家,大部分在企业。

当然,“蹲下来”做科普需要保障,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做科普,被视为"不务正业”的现象时有存在,还需要制度破解和推进。同时,这种场景式、交互式、体验式的科普,比传统科普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科普经费不足也是当前科普过不去的一道坎。

“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哲学。

它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视角、共享的理念、共创的精神。在湖州长兴,农业科技人员蹲在田头与农民交流种植技术;在衢州柯城,医生蹲下身来为孩子们讲解卫生知识;在宁波镇海,工程师与工人一起讨论工艺改进……

这种“蹲下来”的精神,正在重塑科普的面貌。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融入;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智慧碰撞;不再是孤立的宣传活动,而是嵌入日常的生产生活。

科普市集热闹非凡。潮新闻记者吴越 摄

随着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开启,这种“蹲下来”的科普理念将在之江大地进一步生根发芽。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太湖南岸到瓯江流域,科学家与市民的对话正在深入,科技与生活的融合正在加速。

期待这个9月,成为浙江科普工作的新起点;期待这种“蹲下来”的姿态,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科学之花;期待通过平等对话、双向互动,让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在之江大地的每个角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不竭动力。

当我们真正学会“蹲下来”与公众说话,科学的光芒必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创新的种子必将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