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网站8月15日刊登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莱昂·哈达文章,题为《美国真的会让自己的儿女去台湾海峡送死吗?》。文章摘编如下:
随着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升级,我们应当去审视美国不断变化的台湾政策究竟是服务于真正的国家利益,还是再次以高昂代价过度扩张美国的力量。
美国当前对台政策走向反映了一贯的傲慢做派:认为美国能够且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塑造全球秩序,而不考虑其代价或现实中的力量平衡。
让我们先来看看华盛顿外交政策圈故意忽视的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
台湾距离中国大陆海岸100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本网注),距离美国本土7000多英里。
对北京来说,台湾是“核心利益”,从主权归属和历史定位而言,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华盛顿而言,台湾只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边缘利益”,这种利益或许重要,但对美国的存亡或繁荣却远非至关重要。
这种地缘和战略上的不对称极其关键。一旦台湾发生任何意外情况,中国都可动用压倒性力量,而美国却要在一条漫长补给线的尽头作战。
那些基于客观评估的军事分析师越来越认为,中国可能会在一场围绕台湾的常规冲突中占据上风,尤其是在北京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之际。
令人不安的是,美国的政策已逐渐脱离数十年来有助维持台海和平的战略模糊策略。这些渐进的步骤包括高层官员访台、对台军售、军事训练和越来越明确的安全保证,制造了学者们所说的“局势升级陷阱”。
以上的每一步都使华盛顿更难在不失信誉的情况下作出退让,同时让北京更难忽视它眼中的美国挑衅行为。
这正是大国陷入它们不希望发生的灾难性战争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看似合理的承诺,最终陷入本不应出现的困局。
美国的决策者应扪心自问:他们是否准备好让自己的子女到台海去送死,因为这些政策正指向这一结果。
经济因素带来另一层面的复杂问题,而鹰派倾向于忽视这些问题。中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出现了“脱钩”的说法,但两国经济仍然紧密相连。
一场围绕台湾的战争将一夜之间摧毁这种关系,引发一场全球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台湾著名的半导体产业既代表一种资产,也代表一种脆弱性,这也被美国当作插手台海的一个理由。
但是,一旦爆发军事冲突,其半导体生产设施很可能被摧毁,无论谁“获胜”都无法再利用。对半导体依赖的理性反应应该是让生产多样化,而不是对一个核大国发出战争威胁。
此外,那些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具对抗性态度的人,经常把美国的地区盟友当作台海冲突爆发时的力量倍增器。这反映了另一种危险的妄想。
日韩与中国关系复杂,也受到各自国内政治因素制约;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度甚至超过美国。这些国家都没有表现出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热情。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欧洲盟友支持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甚至更小。它们认为亚太地区不属于重要利益范围。指望它们牺牲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来迎合它们眼中美国的执念并不现实。
最终,台湾问题折射出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更广泛挑战:在一个美国无法仅凭军事优势或经济影响力就强行施加自身偏好的多极世界里学会如何行事。
中国的崛起代表着全球力量平衡的根本性转变。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和其他地区进行了代价高昂的干预行动,这些行动除了暴露美国的弱点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台湾可能是这种过度扩张战略的最终表现:这是一场美国无法以可接受的代价获胜的冲突,而争夺的是对美国安全而言处在边缘的利益。
华盛顿面临的选择显而易见:要么调整美国的战略,以适应中国的实力和地缘现实,要么陷入一场可能摧毁全球经济的灾难性战争。
对于那些声称维护“美国优先”理念的人来说,应该很容易作出选择。
来源:参考消息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