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心桥”连城乡 书声筑梦行

阅读量:0 2025-07-07 15:14:00

桃花小学的法治课。

“暑假快到了,大家还记得开学时检察官姐姐讲的课吗?家长电话记心头,紧急时刻求援手;熟人面前不放松,安全距离记心中;网络世界真精彩,不良内容快避开;防范侵害不马虎,安全成长有守护……”期末最后一课,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桃花小学的老师,正带着学生们重温开学那堂特殊的法治课。

这堂让人印象深刻的法治课,源于去年9月武昌区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员庞行健的一个举动。这所地处武汉新洲区徐古街桃花寨村的小学虽规模不大,留守儿童占比却高达八成。多数孩子对于网络安全、防性侵等知识认知薄弱。在工作中,庞行健接触了大量留守儿童案例,他深感:“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培养,必须抓早抓小,特别是在缺乏父母日常引导的留守儿童群体中,普法教育更为迫切。”当他看到相关报道再次凸显乡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挑战后,立刻意识到行动刻不容缓。他迅速协调本院专注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心桥·未小检”团队,将专业的法治课堂带进了桃花小学。

课堂上,检察官们摒弃了生硬的法条灌输,精心选取了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他们剖析了青少年群体中高发的网络游戏交易诈骗陷阱、交友诈骗套路,教会孩子们识别隐藏在虚拟世界中的风险;通过具体情境演示,讲解如何应对校园霸凌、保护个人隐私、防范性侵害;并直观展示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这些至关重要的自我保护知识,被巧妙地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安全锦囊”。课后,校长深受触动,当晚就给工作队发来信息:“这课太及时了,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工作队的行动并未止步,他们以此为契机,着手推动法治教育的常态化与覆盖面扩展。下一步,将把“心桥·未小检”团队的法治课堂模式,在徐古街辖区内其他中小学全面铺开,力争实现街域内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全覆盖,让法治的种子在更多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桃花寨村,工作队的教育关怀更体现在对一个孩子命运的不离不弃上。留守儿童陶晶莹六年级时遭遇重大变故,相依为命的奶奶离世,生活顿时失去依靠。工作队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在外务工的父亲,但未能改变孩子缺乏有效家庭支持的困境。面对此景,工作队和村“两委”毅然承担起保障陶晶莹成长与教育的责任。村里积极为她申请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工作队和村干部密切关注她的学业进展、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成为她最坚实的依靠。

这份来自村集体的持续关爱,在今年夏天结出了硕果:陶晶莹在高考中取得了617分的优异成绩,并坚定地报考了军校。这个曾经面临困境的女孩,在工作队和村里多年的接力帮扶下,人生轨迹被清晰地改写。

武昌区教育局为徐古街学生捐赠物资。

教育的力量正由点及面,深耕于整个徐古街。在相邻的乌钵窑村,驻村队员辛俭正忙碌于推进更为体系化的教育帮扶布局。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书架上摆放着精心挑选的农业科技、儿童绘本、文学名著。常有村民带着孩子在此驻足,老农翻看种植技术,孩子们则沉浸在绘本的世界里,眼睛闪闪发亮。“以前娃儿放假没地方去,现在都抢着来,书本比化肥还养‘庄稼’哩!”一位村民笑着说。

这只是起点。武昌区教育局与徐古镇政府签署的共建协议,为乌钵窑村开启了更深层次的“教育造血”工程。武昌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遥远的符号: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定期下沉,不再是简单的“送课”,而是手把手开展教师培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种”进本地教师的心里;特色课程指导让乡村课堂焕发新意;共享校外实践空间的建立,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武昌区捐赠的全套数字化音乐教学设备落户村小。当第一次通过电子屏幕和专业设备接触音乐世界时,孩子们好奇又兴奋的脸庞,让辛俭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我们要让优质教育真正扎根在这里。”辛俭如是说。

“学在武昌”的教育魅力也主动与徐古街的孩子们相遇。武昌中小学生自发当“报童”,微薄积蓄化为照亮徐古学子书桌的崭新台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此地,用文化补习和心灵疏导填补留守岁月留下的沟壑;徐古的六位校长到武昌名校学习先进理念,实验小学与武珞路中学的骨干教师们又带着实践真经,踏进徐古课堂倾囊相授——双向奔赴、城乡交融,武昌的品牌教育正在徐古的土壤里精准生根。

从一堂法治课的启蒙到一个孩子的命运转折,从一间农家书屋的开放到城乡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与“造血”赋能,武昌区驻徐古街工作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不仅致力于乡村面貌的改变和产业的发展,更用心为乡村孩子的未来铺路搭桥,在徐古街的土地上,播撒下知识、法治与希望的种子,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文/图 张蕊涵)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