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楼利香
能亲自上山采野生菌菇真的是太难忘太刺激了!
农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据禄劝的朋友介绍,这两天连机关事业单位都全民放假,那种隆重那种疯狂,我先不用语言描述,但放几张现场拍摄的照片,让读者感受一下。
今天我写作的重点,还是采菌菇。来禄劝之前,我查过网络,禄劝的山上盛产菌菇,也是云南著名的菌菇之乡。我们把采菌菇的时间定在周六。因为云南的时差跟我们江浙那边相差两个小时左右,晚上8:30,天才黑,这边人一般晚八点吃饭,晚十二点才睡觉。而早上7:30天才蒙蒙亮,我们一般睡到八九点才起床。
为了采菌菇,我们都定了7:30的闹钟。结果,我一起床,拉开窗帘,失望死了,居然正下着大雨。
天公啊!你怎么这么不作美!这么不遂人愿呢!
八点,我看雨渐渐小了!我还是不甘心,拉上朋友还是决定上山!
开出城区,天豁然开朗起来,查了一下实时天气,后面居然是小雨转阴天了。
车子沿着蜿蜒的柏油山路前行,窗外满眼看到的都是绿色,很多的山坡上都种满了玉米,路两旁更是种着玉米南瓜等,几乎没有荒着的土地。靠山吃山,我不由得感叹山民们真的是太勤劳了。禄劝的朋友告诉我,这边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山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水果蔬菜,当然还有就是挖野生菌了。确实,一路上,车子没碰到几辆,倒经常能看到山民背着一个箩筐,在山路上蹒跚走着。那些带着毛线帽子,穿着大襟的有点绣花图案衣服的是少数民族朋友。但是,看边上的房子都造得很气派,都独幢的,家家户户都有个大院子,院子里也种满了蔬菜。
朋友告诉我,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别优待,况且山里乡下有的是地,而且你看,真的是村村通公路,再偏僻的小山村,也有柏油路直达,而且基本有公交车站。只要肯吃苦,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禄劝乡下。
我们到达采菇的进山口,看到有好多辆车子停着,一问,原来他们是在等上山采菇的山民,准备直接向他们收购菌菇。
我们刚好遇到两个山民采了菇下山,两只桶虽没有采满,但也至少有五六斤。那只白色桶里一朵庞大的白得闪亮的蘑菇太引人注目了,我马上问这是什么菌。那个脸庞黑黑的眼睛亮亮的小帅哥腼腆地对我说:“阿姨!别摸,这是毒蘑,因为实在是太漂亮了,我采来了。等会儿,我们会处理掉的。”
真的!那朵蘑菇实在很漂亮,通体晶莹雪白,而且身子里像缀着一粒粒的珍珠!
原来!越美丽的东西往往有毒!
白色桶白色的菌子剧毒
我们三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小树枝,倒不是为了防蛇,山民说蛇是没有的。小树枝是用来扒松毛的,据说菌菇一般躲在这些枯松针里。这里的山跟我们那边的山很不一样,这里的山很平坦,地上除了松针,稀稀落落的几棵草,几乎没有其他绿色植物了。看来真的是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植物。
快!快!快看!我找到一朵蘑菇了!
我兴奋得说话声都颤抖了。我的前方有一朵白色蘑菇傲然地挺立在一片枯黄里,白色的粗壮的身子顶着一朵漂亮的帽子,帽子也不是光滑的,又像点缀着一颗颗小小的白珍珠。
“不要采,那是毒蘑菇!”朋友喊道。我也傻笑了一下,这么醒目地长在路边没人采的,肯定是毒品。
美丽的毒蘑菇。
我扒着松针,瞪大眼睛搜寻着,在我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枯黄,到最后看到躺着的枯黄的小岩石,也以为是蘑菇了。
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还是找到了几颗,都是黄色的,说叫鸡油菌的,可以吃,但不是很值钱的菌子。
这些菌子也确实很隐蔽,颜色跟松针又一样,有趣的是,菌子也是扎堆生长的,说是菌群。所以,庆幸的是找到一朵,往往边上能找到好几朵。
我为了能多找几朵,常常独辟蹊径,居然发现很大的两朵,高兴地采来炫耀,结果又被判定为毒蘑菇。
看到的两朵又是毒蘑菇。
接下来,我们都同时看到了两朵毒蘑菇。
这两朵也是毒蘑菇。
下山时,朋友终于采到一朵珍贵的菌子,松茸。我们这种外行人根本看不到,它几乎完全躲在泥土里。据说,鸡枞菌更加难找,只有专门采菌人凭感觉才能发现。正如我们那边人挖笋,像我们这种外行人只能挖春笋,而有本事的人才能挖到躲在泥底里的冬笋。
松茸。
我们也不想多逗留在山里,虽然没有炎热,没有蚊子,但菌子实在太少了。
回到公路上,刚好遇到收菌子的老板,有珍贵的鸡枞,而且很大,我们只有啧啧赞叹羡慕的份。
山路口看到收购的菌子。
我又想引用汪曾祺的一段话,好羡慕那时的云南菌子那么多。半途,居然可以下火车去采菌子。
他在散文《七载云烟》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从联大新校舍(今云南师范大学)到呈贡的火车是窄轨小火车,速度慢,停站多。沈先生带我们几个学生去呈贡看朋友……回程时,沈先生领我们沿铁路散步。走到一处松林边,沈先生说:“我们下去采菌子。”
于是我们跳下路基,钻进松林。林子里铺满金黄色的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雨后初晴,空气里有松脂和腐叶的清香。沈先生俯身拨开松针,果然发现几朵青头菌,伞盖还沾着水珠,嫩生生的。他教我们辨认菌窝,说鸡枞菌最爱长在白蚁巢上。
我们跟着他,像寻宝似的在松林里俯仰,果然采到不少牛肝菌和青头菌。沈先生拎着筐子,兴致很高,说晚上可以添一道鲜菌汤。
我们采到的菌子。
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采到这么一点菌子。但是这段采菌子的经历将永远储存在我的记忆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