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首次将“文物数字化保护战略”写入法规,在文物保护领域激起层层涟漪,这不仅是山西在文物保护上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有力举措。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作为文物大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文物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在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时,往往力不从心。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文物保护打开了新的大门。将“文物数字化保护战略”写入法规,意味着山西从法律层面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让文物数字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现实意义来看,文物数字化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它能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通过高清拍摄、三维扫描等技术,可精准捕捉文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节,即使文物本体遭受意外损坏,其数字信息也能完整留存。如云冈石窟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洞窟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起详细的数字档案,为后世研究和保护提供珍贵资料。另一方面,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通过网络就能身临其境般欣赏文物,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如“数字敦煌”项目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领略莫高窟的绝美艺术。
当然,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并非坦途。技术层面,如何提高数字化采集的精度和效率,确保数字信息的长期安全存储,仍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人才方面,既懂文物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着工作的开展。此外,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归属、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也亟待明确。此次山西将相关战略写入法规,也释放出重视这些问题、逐步完善解决机制的信号。
文物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大势所趋,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山西率先将其细化落实到省级法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期待更多地方以法治为基,深入挖掘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潜力,让古老文物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婧)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