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解码eSIM技术演进与产业破局之道。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eSIM技术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通信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引擎。从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渗透到物联网场景的潜力释放,eSIM的每一步发展都备受瞩目。然而,其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安全监管、标准统一、产业链协同等多重挑战。
近日,《通信产业报》特别专访了捷德(G+D)MS事业部总经理张晓东,围绕eSIM技术的发展阶段、安全特性、市场重启动因、物联网应用要求、消费电子需求趋势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作为eSIM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和行业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张晓东结合捷德的实践经验,解析了eSIM技术的现状与未来,揭示了这一技术如何突破瓶颈、协同产业链各方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它将为通信产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目前eSIM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是什么?预计何时能够得到突破?
张晓东: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技术标准层面来看,eSIM标准诞生于2010年左右捷德、AT&T以及宝马在车联网生产实践中的探索。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在GSMA的牵头下,eSIM 技术标准不断完善,适应了各种不同应用场景,满足了不同生产实践的需要。如今,从技术标准这一角度来看,eSIM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存在明显的瓶颈。
从市场覆盖层面而言,过去十多年间,eSIM一直在稳步发展,不断扩大其覆盖的终端类型。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在苹果的推动下,eSIM正处于高速扩张的阶段。然而,在物联网领域,由于成本、实施复杂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eSIM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但随着最新SGP.32标准的成熟与商用,预计eSIM技术将在物联网,尤其是车联网领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eSIM技术与传统SIM卡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有哪些提升和挑战?如何确保eSIM在各种设备和应用场景中的安全使用?
张晓东:从通信协议的角度来看,eSIM技术与传统SIM卡技术一脉相承,二者都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而言,eSIM不仅采用了具备更高安全认证标准的芯片和操作系统(OS),其嵌入式形态还进一步增强了抗物理攻击的能力。
目前市场上对“eSIM安全性”的误解,主要源于eSIM被恶意或非法及灰色使用后所引发的诸如电信诈骗等不良现象,但这与eSIM技术本身并无关联。然而,这种情况确实给监管机构以及运营商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运营商通过持续完善业务流程、监控手段以及运用一些技术措施,已经非常有效地遏制了 eSIM 产品的非法使用问题。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市场上有部分业内人士今年eSIM的爆发定义为“卷土重来”,是否准确?那么,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得以爆发?对于eSIM的发展,运营商需要做哪些关键工作?
张晓东:“卷土重来”这一表述或许并不精准。如我此前所述,全球范围内的 eSIM技术正稳步推进。聚焦中国市场,尤其在过去的两年中,由于之前因 eSIM被非法滥用引发的电信诈骗等现象较多,运营商确实对某些eSIM应用场景实施了严格管控。然而,运营商对eSIM技术的应用前景依然保持信心,并未轻言放弃。相反,他们通过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例如完善实名认证流程;强化内置证书的申请及使用管理;以及提升技术手段,如推行机卡 +三码(EID/IMSI/IMEI)绑定、设置电子围栏等措施,积极防范eSIM 的非法或灰色使用风险。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eSIM技术在物联网设备中的应用,对于设备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有哪些特殊要求?如何实现eSIM与物联网设备的高效集成和协同工作?
张晓东:在消费电子领域,eSIM技术正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产业链各方对 eSIM技术的有力支持。例如,手机的模组对eSIM规范指令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甚至对最新的MEP规范也有所兼容;而手机操作系统则天然内嵌了LPA代码,这无疑为OEM快速部署eSIM提供了便利。
将目光转向物联网领域,尽管eSIM技术本身对设备的软硬件架构并无特殊要求,但设备厂商需要具备对eSIM规范的深入了解,并能够针对不同的规范实现LPA(SGP.22)或IPAd(SGP.32)。捷德作为eSIM 供应商,深知设备厂商在这一过程中的痛点。因此,捷德不仅向客户提供eSIM卡片,还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eSIM实施 “套餐”。这其中包括LPA/IPAd 参考代码及开发辅导,以及eSIM管理后台的验证环境等。这些举措旨在最大程度地简化客户部署eSIM的难度,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物联网终端企业部署eSIM的难度,加速eSIM技术(尤其是SGP.32)在物联网领域的普及,捷德积极尝试与模组供应商携手合作,致力于将eSIM能力集成到模组。今年3月,捷德与电子元件巨头村田制作所(Murata)联合推出了业界首个支持SGP.32 的LTE-M与NB-IoT双模物联网模组。随后,捷德又与4G/5G 芯片供应商GCT(NYSE:GCTS)合作,推出集成SGP.32 的IPAd的芯片及模组方案。通过这些努力,捷德希望能够实现eSIM技术与物联网设备的高效、快速集成和协同工作。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在消费电子领域,目前哪些设备类别对eSIM的需求增长最快?未来eSIM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预计市场份额将达到何种规模?
张晓东:在消费电子领域,手机、手表、平板电脑以及移动无线热点设备(MIFI)等终端对eSIM的需求增长迅速。以下是一些来自捷德eSIM管理平台的商用统计数据,可一窥eSIM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态势:
1.捷德eSIM平台历经6年发展,实现下载量突破1亿大关。
2.从1亿到2亿下载量,仅用时14个月。
3.到今年6月,该平台下载量再度攀升,已突破3亿,此次仅用时12个月。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随着eSIM的普及,如何平衡消费者对于隐私保护和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对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需求?是否有相关的行业规范或解决方案?
张晓东:eSIM技术在安全层面,如前所述,能够有效保障卡内隐私信息的安全。eSIM业务开通过程中需要符合运营商实名认证的要求,这与eSIM技术本身并无关联。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有两点值得说明:其一,在开通eSIM的过程中,运营商(或通过设备厂商)所收集的个人用户数据,并未超出其他行业所要求的范围;其二,运营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目前eSIM行业的主要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eSIM监管政策存在差异,这给eSIM的全球推广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促进各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eSIM的国际化发展?
张晓东:目前eSIM行业主要有三个标准,即SGP.02、SGP.22和 SGP.32,以下分别简单介绍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SGP.02:这是面向物联网的eSIM规范。其起点是捷德、AT&T联合宝马(BMW)的车联网验证项目,宝马 “一点生产、全球交付” 的灵活连接需求促成了这一协议的诞生。然而,由于当时通信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实战经验的不足,该标准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如成本高昂、实施复杂,不同运营商的eSIM服务组件切换困难等。随着新的SGP.32标准的发布,SGP.02标准逐渐步入历史舞台的边缘,其应用和推广正在被新的标准所承接和拓展。
SGP.22:该标准定位于消费电子领域,是这一领域的专用规范。它早在2016年就已发布,并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应用场景的日益多样化而持续完善。例如,最新的MEP特性使得手机仅需嵌入一颗物理eSIM芯片就能实现 “双卡双活” 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设备功能的灵活性。目前,SGP.22在消费电子终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成熟且稳定,未来仍将持续演进,以适应消费电子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
SGP.32:该标准于2024年6月正式定版,是当前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标准,尤其在车联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制定过程中,SGP.32 充分吸取了SGP.02标准推广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同时借鉴了SGP.22标准在市场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它以SGP.22为基础,融合了SGP.02 的优点作为补充。到了2025年,SGP.32标准迎来了商用元年,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推广,为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eSIM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芯片厂商、卡商等,目前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张晓东:历经10余年市场实战,eSIM产业链各环节配合已趋成熟,技术界面与商务模式皆清晰明确。然而,eSIM项目真正落地需多方环节协同介入,这对设备厂商而言挑战犹存,一方面源于技术储备要求;另一方面关乎供应商所提供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而助力终端厂商“无痛”部署eSIM技术,正是捷德持续努力的方向。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为加强eSIM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合作模式或机制可以探索和推广?在eSIM产业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eSIM产业生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张晓东:作为eSIM技术与市场的先锋,捷德始终致力于加强eSIM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而非独善其身。捷德愿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前行,并分享以下经验,更多案例可至捷德物联公众号获取。
其一,捷德作为eSIM规范主要起草者,在规范起草时,着重将真实市场需求及客户痛点,尤其是终端设备厂商和芯片厂商的反馈融入其中。这有效避免规范脱离实际,确保其真正解决市场诉求。
其二,在市场推广中,捷德努力将eSIM技术深度集成到终端设备上游产业链。近期案例包括:捷德与模组供应商合作,将eSIM技术集成到模组,如今年3月与村田制作所推出首个支持SGP.32的LTE-M与NB-IoT双模物联网模组;联合4G/5G芯片供应商GCT推出集成SGP.32的IPAd的芯片及模组方案。
其三,除规范与技术外,捷德还为助终端设备在销售环节快速连接网络实现eSIM下载,为设备厂商提供初始Bootstrap流量服务,一站式解决eSIM落地难题。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随着eSIM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对eSIM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推动作用?未来3—5年,eSIM行业的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有哪些关键因素将影响eSIM的市场普及和产业发展速度?
张晓东:对于未来eSIM可能衍生的商业机会,我个人比较看好Travel eSIM。若eSIM在国内手机终端开放,Travel eSIM将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增量收入。其可简化外国游客入境后获取本地通信网络的流程,契合国家鼓励外国游客入境的政策导向,有望带来大量eSIM roaming in流量。
同时,中国公民的海外旅游需求正迅速恢复,Travel eSIM也将在海外市场迎来增长机遇。我期待其中能催生新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对国内手机厂商而言,加载eSIM技术不再是成本投入,Travel eSIM将为其创造持续盈利的可能性。
eSIM技术正在从二个维度上努力使其更契合市场及生产实践需要。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规范或者制定新规范来提升最终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无论是上面提到的SGP.22的MEP新特性还是新协议SGP.32都对最终消费者使用eSIM体验环节上有非常大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eSIM也正在制定新的SGP.41/42规范,即IFPP,以进一步满足终端设备厂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eSIM部署灵活性的需求。总而言之,从技术角度,eSIM在不断倾听市场需求,致力于解决市场痛点,这是推动eSIM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活力源泉。
未来3-5年,eSIM将迎来它的发展黄金期,除eSIM技术自身演进对产业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些关键因素也会加快eSIM的市场普及。以欧盟为例,相较于北美、日本eSIM已经十分普及且市场成熟,欧盟市场还在发展中,所以我们可以透过当前欧盟市场发展为例,来一窥究竟。
今年6月欧盟开始实施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生态设计法规,旨在提倡终端设备的可持续性(耐用性),这一法规的出台非常有利于促进终端厂商采用eSIM技术,因为eSIM 卡可以减少电子垃圾并延长设备寿命。不仅如此,欧盟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也在间接鼓励设备厂商拥抱eSIM。
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eSIM市场的发展态势对全球eSIM产业发展的影响尤为重大,甚至可以说会让整个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对中国eSIM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充满期待,也非常坚信不疑。
采写:李洪力
编辑:洪力
指导:辛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