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求职遇上“留作业”:“能力考查”还是“免费用工”

阅读量:0 2025-05-23 14:32:00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刚毕业就被布置作业,熬夜做完却石沉大海。”“花三天写的方案,成了公司的免费素材。”……在社交平台上,求职者对面试被“留作业”的吐槽已形成独特话题。这场职场初体验背后,既有企业对人才的谨慎筛选,也暗藏权益失衡的风险。

“留作业”是企业招聘必要的一环吗?求职者如何应对被“留作业”,才能在这场“智力考核”中守住底线、赢得机会?

求职遇上“留作业”,该怎么办

当李小白在电脑上点击发送键,把面试作业发送到求职公司邮箱时,已是凌晨2点钟。

去年暑假,就读于设计专业的李小白开始求职。她第一次遇到“留作业”的情况,是面试官告知她需要完成一整套吉祥物设计方案。为了获得这份工作,李小白在当天晚上熬了个通宵。

而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次,在之后的面试中,李小白还遇到过三四次“留作业”的情况。“挺苦恼的,好几家公司提出的设计要求非常详细,担心会被公司‘白嫖’,不答应的话又会失去一次面试机会。”李小白陷入了两难。

不少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面试被“留作业”的情况,在某社交平台上,随手搜索相关话题就有几百条。大家吐槽着各自的遭遇,有的是在面试之前通过作业进行筛选,有的是面试之后需要看作业质量来决定是否最终录取。

所谓的作业即“试稿”,是指设计师、编辑或其他创意工作者在正式合作之前,根据要求提供的初步稿件或作品,用于展示其能力和风格,以评估是否符合合作方的要求。

与李小白不同,求职者常锋在面对“留作业”的情况时,选择了拒绝。

当时,常锋正在应聘一家家具行业文案策划的工作。“公司希望我根据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中出现的某品牌产品写一篇关于‘爱与家’的文案策划,但我觉得我提交的以往作品已经能证明我的能力了。”常锋说,“我遇到过好几次面试被‘留作业’的情况,其中90%都没有收到offer,即便到终面也是如此,所以我拒绝了。”

如何识别“留作业”中的陷阱

“品牌营销是一个考验创意和方案能力的岗位,时常被要求交一份作业来作为评估面试结果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找到心仪工作的陈陈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自己在面试过程中遇到过五六次被要求交作业的情况。

“根据个人情况我也完成过三次作业,都是至少有两轮以上面试并且感觉双方沟通不错,我对企业有强烈意向的前提下完成的,但结果都是杳无音信。”复盘自己的求职经历,陈陈总结自己遇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面试前要求出方案或规划,以此来评估是否能有机会面试。二是业务领导面试后“留作业”,并且是命题作文。三是终面之后被“留作业”。

陈陈认为,简历、作品集和面试其实已经足够能判断个人能力。“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留作业’的岗位未必都有一个好结果。但是如果真的是非常喜欢的企业和岗位,并且也面了多轮,为了不后悔也可以做尝试。”陈陈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放平心态,“作业交了之后就结束,不患得患失,更不要因为等这边的反馈放弃其他机会。”

“总之,交作业还是可以有一些技巧的。”之后陈陈再遇到被“留作业”,会首先询问是否可以提供过往作品集作为判断,如果不行,面试前就“留作业”的直接拒绝,一、二面“留作业”的,意愿强烈的话可以简要地完成框架。三面以上被要求“留作业”,一般不要轻易接受。

“最好在面试官提出作业时就问清楚企业现阶段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案也需要输出得相对完善,体现自己的逻辑、思考、策略等。此外,尽量交PDF并且打水印的作业,给自己更多的保障。”陈陈说。

如何保护求职者的知识成果

求职者被“留作业”的现象,体现出劳动关系中雇佣双方各自立场的不同。“通常在设计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的招聘上会有‘留作业’的情况。”某设计公司HR王女士表示,用人单位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避免发生求职者实操能力与面试表现不符的情况。

“我们之前遇到过部分求职者提交的作品,一眼就看出是抄袭或者干脆冒名顶替的情况。”对于求职者的顾虑,王女士表示理解,但是会向求职者解释清楚,“毕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能接受才能继续,事后我们也会对提交的作业做出专业点评,反馈给求职者。”

“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确需要用作品说话。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做作业的要求,一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但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变相榨取求职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这就侵害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面对这种情况,既需要求职者擦亮眼睛和避免上当受骗,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监督纠偏。

马亮指出,因为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不同,用人单位很难建立布置作业的标准,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可行的治理方式是推动建立求职者分享求职经历的社交媒体讨论区,通过“口碑”来发现问题企业,也同时能够对涉嫌企业形成震慑效应。与此同时,劳动权益保障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和更新此类典型案例,方便求职者参考,避免上当受骗。

“对于涉事企业要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否则违法成本过低和惩治概率不高,都可能让一些企业心存侥幸,也会让此类问题愈演愈烈。”马亮说。

“求职者在求职时应当多注意保护自己的原创成果。”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芳律师表示,“若企业未经许可将求职者作品用于商业目的,则可能构成侵权。”

一旦求职者确实发现招聘企业存在“钓鱼招聘”的情况,从法律层面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对此刘芳建议,首先,求职者可以在提交作品时附加声明,留下如“本作品仅供本次求职评估使用,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等文字,并留存记录;其次,如需要交付原创成果,求职者可以选择交付部分成果,如仅提交方案框架、设计草图等,降低原创成果被滥用的可能性。再次,求职者可以采取技术性保护措施,如在提交的文档、图片或视频中嵌入隐性水印或元数据(如作者信息、提交时间等),如发生纠纷可帮助后续举证作品归属。

刘芳还表示,要及时保存企业滥用作品的证据,如网页截图、内部人员沟通记录,并通过公证或区块链存证强化证明力。另外,可以委托律师与企业协商,协商不行可以向企业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使用及赔偿损失。“如果公司侵权行为较严重,可以考虑采取民事诉讼,主张对方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刘芳说。

(文中李小白、常锋、陈陈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妇女报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