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给乡亲们放电影。如果还有下辈子,还要继续放!” 近日,在央视节目里,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 69岁的电影放映员李成江,用一句质朴的话语,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49年来,他凭借一人、一车、一套设备,穿梭于夏格庄镇54个村庄,累计放映电影约5万场。每当暮色笼罩乡间,他总会准时为村民送上 “文化大餐”。5月8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近这位 “乡村光影守护者”,聆听他与电影放映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
5月8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赶到李成江家中时,他正拿着毛笔在填写一张放映海报,他认真地写下当晚放映的电影名称、放映时间和地点、放映员等信息。记者看到,这次放映的电影是关于家庭防火、卫生健康的两个科教片,还有一部故事片《大漠七雄》。
放映海报张贴
“每天出门前,我都得把海报写好,提前贴到村里,让大伙心里有数。” 李成江边写边介绍,“放映时间一般在日落后20 分钟,那时候天色暗下来,画面就能看清楚了。今天19点5分先放两部科教片,每部10分钟左右,接着就是故事片。” 写完后,他轻轻吹干墨迹,将海报叠好放进挎包,仿佛珍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约定。
挂起电影幕布
写好后,李成江将海报放到一边,他指着旁边的一张《莱西市2025年度农村公益电影影片场次台账》说,目前他放映的影片共有17部,其中5部科教片、12部故事片,“争取每部电影在每个村都要放一遍。只要天气允许,基本每天都会出去放映,通常情况都是下午4点左右出门。一般6个月左右放完,之后再换新的影片。”
5月8日放映现场
李成江的放映设备,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深深烙印。“这台数字放映机跟着我16年了,比老胶片设备方便太多。” 出发前,他仔细擦拭着设备上的灰尘,“每次放映前后,我都要给它‘洗个澡’,就盼着机器不出岔子,让乡亲们看得过瘾。” 检查完设备,他又反复确认电动三轮车电量,确保万无一失。
老式胶片放映机
回忆起 1977 年刚开始放映时的场景,李成江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20岁,那一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触摸到那台神秘的8.75毫米胶片放映机。那时候全镇会放电影的不超过3个人,机器金贵得很,跟师傅学了3个月才让碰。我放的第一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在政府大广场。那时候两个人用独轮车推着200多斤的设备下乡,最远一次推了 10 里地。遇到刮风下雨,泥路走不动,只能扛着设备一步一挪。推了差不多10年,后来换成自行车。那时候要求人不离机,一出去就是一个村接一个村地放,最长一个月没回过家。白天也闲不住,还得帮村里写黑板报搞宣传。”
检查设备准备出发
在他家的储藏室里,珍藏着一套完整的老式放映设备和那辆功勋独轮车。那台三镜头幻灯机虽已近50岁高龄,通电后仍能清晰投射出当年的幻灯片。李成江熟练地挂上胶片,演示着第二代放映机的操作:“以前换胶片得争分夺秒,最快七八秒就能换好,就怕耽误大伙看精彩情节。” 尽管如今动作不如当年利落,但每个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他都铭记于心。
49载岁月流转,李成江的足迹踏遍了莱西夏格庄镇的 每个村庄,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就像一个光影使者,让村民们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我放电影已经49年了,放了5万场,主要是在夏格庄镇,也去过周边乡镇。三代人,都是我的观众。现在小学校车就经过我家门前,很多小学生看到我,就说这是放电影的爷爷。”李成江自豪地说。多年以来,他在放映电影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暖心事,其中最令他感动是一次进小学放电影的经历。“当时去学校放爱国教育的电影,我刚进去做准备工作,有个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说‘这是放电影的爷爷,我都看过他放的电影’,后来全体小学生站起来给我打敬礼,都说爷爷好。我很感动,这不是老师教的,都是孩子自发地。”说到这里,李成江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使用数码放映机多年,但是李成江仍然对老式胶片放映机有很深的感情
“在什么年代放什么片,我见证了咱们国家电影的发展。”李成江说,老百姓就是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很多时髦的说法都是看电影才知道的,这个他比较感慨。
“走到村头,孩子们老远就喊‘放电影的爷爷来了’。”李成江抚摸着放映机外壳的斑驳锈迹,眼中泛起温暖。最让他欣慰的是那些看着他电影长大的孩子——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背着书包上学少年,再到抱着自己的孩子来观影家长,一声声“李爷爷”的呼唤,让他觉得这辈子守着放映机,“真值了!”
露天电影曾是乡村最盛大的文化活动。那些年的放映场景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让李成江热血沸腾。傍晚银幕刚支起,村民们便从田间地头涌来,马扎、板凳层层叠叠,孩子们爬上树抢占“VIP席位”,连银幕背面都挤满踮脚张望的身影。
几十年前用来放映设备的独轮推车,李成江仍保留着
最让李成江难忘的,是邻村村民听闻新片上映,呼啦啦几百人赶来,场地人头攒动。他最怕遇到大雨,总是把雨衣裹在放映机上,自己顶着塑料布调试设备。一次暴雨突至,他硬是用身体护住机器,任雨水浸透裤管,直到村民强行把他拽进屋里。
在农村放电影是一件辛苦的事。“夏天蚊子多,一个夏天下来,身上被咬的包数不清。一到冬天,每次放完电影,整个人都快被冻僵了。”李成江说。
近50岁“高龄”的幻灯机,将李成江的思绪拉回到青春岁月
银幕既是光影世界,也是科教传达的窗口,就像一根线一头连着李成江的使命,一头连着乡亲们的期盼。“电影人有自己的使命,我们就是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李成江说,除了故事片,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一些科教宣传片送给农民,让农民从看电影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李成江就经常为不同村庄“量身定制”放映内容,例如在农忙时节放农业科技片,节假日放红色经典,寒暑假放儿童影片。
“只要还有一个人想看,我就不能停,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我很高兴,老百姓需要,就是我工作的动力!”他记得有年放映农业科技片,村民边看边记,连放两遍仍不愿散场。“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珍贵。”
早年间放电影,需要发电机供电
李成江的角色早已超越放映员。闲暇时,他会在村头给孩子们讲《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他带着放映机走进学校,为孩子们放映他们喜爱的电影。记者采访得知,除了娱乐功能,电影放映也非常重视服务功能。
检查保养设备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放映,李成江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变迁。20世纪70、80年代,青年男女扛着马扎挤在银幕前,看着电影入了神眼睛始终盯着荧幕。
散场后仍意犹未尽,追着问:“下次放啥片?有没有武打的?”90年代,孩子们提前两小时搬小板凳占位,生怕错过精彩画面。如今,年轻人更多是好奇,举起手机记录这“复古”的露天电影场景。
“这些年,我就像棵老树,看着一代代人在电影的光影里长大。”李成江感慨道。村民张先生回忆:“小时候最盼的就是看电影,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那些武打情节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电影需要传承,这些年我带了不少徒弟,把技术传给他们。” 李成江说,之前放映结束后,一些年轻人询问电影放映原理和技术,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这些年,他带了三十个徒弟。
据了解,李成江曾经自掏腰包垫付租片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成江先后多次获省级、市级及单位表彰。1987年在全国科普影片汇演中,他被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播放防火科教片
九年前已经满60岁的李成江本已退休,但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在这个老本行奋斗,49年来,他参与电影放映5万场,“很多村庄我都去了很多遍,村子男女老少大人孩子都认识我。这么多年太熟了,哪家门口种着什么树,哪个村子盛产什么农作物我都清楚,我已经深深融入乡村电影放映工作。”李成江说。
69岁的李成江,身形已不再挺拔,但干起活来依旧劲头十足。搬放映机、挂幕布,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执着。当记者问到“这么大年纪还坚持晚上出去放电影,家人支持你吗”时,李成江憨厚地笑了起来,他说:“我年纪大了,老伴最不放心我。每次晚上出去放电影,我不回来,她不睡觉,都是等着我。孩子们也打心里也希望我歇歇,但是我就是喜欢,我说‘不行,我还得干’,他们也就由着我了。”李成江说。
年龄在变,设备在变,影片在变,观众也在变,但李成江对乡村银幕的执着从未改变!“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暮色中,他的身影与放映车的尾灯渐渐融入乡间公路,如同49年来无数个奔赴放映点的夜晚——温暖而坚定。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黄瓜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10